内容摘要: 这需要洞察新的领域,并制定更为成熟的产品策略。
这需要洞察新的领域,并制定更为成熟的产品策略。
孟山都在种子市场的统治地位不是靠自身积累,而是通过收购实现的。杜邦的种子销售额为62.6亿美元,市场份额为18.2%。
排名第3的是瑞士的先正达,市场份额为9.2%。种子产业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农业化工联姻,六巨头都有种子和农业化工两方面的业务。当时的背景是,阿根廷面临资本外流、经济衰退的困境,大规模种植大豆用于出口可以创造外汇,这是阿根廷政府批准种植抗农达大豆的原因之一。进入转基因时代后,传统种子的成本占大豆种植总收入的比例上升到8%~12%,占大豆种植总成本的19%~33%。占市场份额最多的两家企业是美国的孟山都和杜邦。
这是与人们将种子培育看作自然过程完全不同的思维。根据ISAAA(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gri-biotech Applications,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一份报告(Global Review of the Field Test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1986 to 1995),转基因食物第一次被允许用于商业销售是在1994年,美国批准一种转基因西红柿投放市场。并且,赫然宣传自己采用未经国家批准的所谓进口先进设备进行基因测序服务。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告诉记者,这几乎和当年在乙肝疫苗的审批如出一辙。国际上,二代基因测序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一些国外公司手中。未来,如何利用目前的政策弯道转弯机遇,打破国外在基因组测序仪器设备上的垄断仍然是摆在国内的基因企业面前的迫切问题。这项源于实验室的技术却在30年后随着人类基因组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测序,使得业界将之定义为未来或将颠覆传统医疗医药行业的革命性技术。
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部分基因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的确定,全人基因测试成本下降到1000美元,局部致病基因的检测仅仅需要几百美元,基因测序技术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然而,在今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叫停国内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前,这一领域基本处于监管真空区。
然而,面对中国企业的审批绿色通道,Illumina等国外设备和试剂厂商却没有那么幸运。对此,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认为,国内企业在基因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并不逊色于国外,甚至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在一些网站上,相关服务的广告却依然在大张旗鼓的宣传。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从2月中旬,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就已叫停了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透露,目前,国内Illumina的Hiseq 500测序系统标价为25万美元/套,Hiseq X Ten测序系统定价100万美元/套,如此高的价格几乎是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2倍。目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基因测序行业半年来监管政策频出然而,面对中国企业的审批绿色通道,Illumina等国外设备和试剂厂商却没有那么幸运。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府部门对于产业的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产业、企业实际实际发展中,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基因测序产业遇到的最大难题。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应加紧对于审批流程的规范,并细化关于基因检测设备国产化率指标的制定。
这项源于实验室的技术却在30年后随着人类基因组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测序,使得业界将之定义为未来或将颠覆传统医疗医药行业的革命性技术。中国市场不仅没能成为本土基因企业发展的后盾,反而正在成为外国厂商的奶牛。
这一方面加快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步伐,但是也不排除以合作之名,进行贴牌生产的可能。并且,赫然宣传自己采用未经国家批准的所谓进口先进设备进行基因测序服务。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和新的监管政策,一些国外企业不得不选择在国内寻找合作企业的渠道,如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国际知名公司都在与国内一线基因测序企业谋求合作。医药产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的身体健康。以中国目前基因应用最广泛的无创产检市场为例,除了乱军林立的小公司,最大的两个公司是贝瑞和康与华大基因,但这些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先行者基本都是通过从国外买来设备抢占中国市场,而非依靠自身的技术研发。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各机构可以进行基因测序临床试点的申报和仪器注册。
在医药产业内进行适当的国家把控和产业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在产业链中游的基因设备、仪器制造领域与国外的设备差距仍然很大。
这无疑为技术尚待赶超、起步稍晚的中国基因产业创造机会。莫尼塔投资公司分析师马冬凡表示。
到时,中国即使在技术上实现反超,在市场、渠道、使用习惯上也将难以翻身。2014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首次明确规定基因分析仪为第三类医疗器械。
然而,在今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叫停国内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前,这一领域基本处于监管真空区。金唯智首席运营官廖国娟告诉记者,华大基因于2013年3月完成对美国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后,目前已率先解决了基因检测设备国产化问题,而且,其生产的基因检测设备价格仅是进口设备的1/3—1/6。这种外资占据市场的现状也逐步延伸到了中国。随着其成本的下降和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提高,在过去近3年时间里,已有逾15万中国孕妇接受了这项检测,预计中国每年无创产前诊断的市场容量有望达到 150 亿元。
目前,华大基因、达安基因、金唯智等国内行业龙头,正在加紧上游基因设计和下游基因信息分析应用产业的布局,他们也希望在基因新政后,有关部门在监管中更加公开、高效,加大对国内基因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扶持、优化审批流程。与此同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也与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发人类基因组DNA 标准品,还将为整个基因测序产业建立一个风险可控的监管框架。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透露,目前,国内Illumina的Hiseq 500测序系统标价为25万美元/套,Hiseq X Ten测序系统定价100万美元/套,如此高的价格几乎是其美国本土销售价格的2倍。基因的诱惑基因测序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 1975年,桑格和考尔森开创的链终止法开启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序幕。
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Hiseq技术和Life公司的Solid技术目前应用都较为广泛。相关部门对于临床医用仪器设备的申报和审批,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实验、验证、评估等程序,即使顺利也要至少一年多的时间。
任鲁风更担心的是,基因测序设备和人们熟知的B超、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一样,是一种开放平台,可以以此进行各种临床测序应用。7月初,药监总局首次批准华大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上市。基因测序重整上阵,能否避免重蹈B超核磁外资独霸天下之局面? 2014-07-29 09:42 · 李亦奇 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被全面叫停4个多月后重启,华大基因、达安基因等国内基因测序企业的一系列仪器、产品陆续获得审批。市场一旦被国外品牌占领,不仅中国基因测序设备将丧失发展空间,同时,整个围绕着设备应用的试剂、医疗流程设计、人员培训、科研等都将被捆绑在外国设备商之下。
基因测序技术也悄然占据了中国医疗市场。目前,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基因测序行业半年来监管政策频出。对此,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认为,国内企业在基因测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并不逊色于国外,甚至有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
但是,在一些网站上,相关服务的广告却依然在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国基因测序产业将重蹈B超、核磁等产业的覆辙。
声明:整个中国种业是该清醒、反思的时候了。